别人送的一本书,在书架上摆了很久。
北野武的散文集。正常情况下,我是不会看这本书的,一来我对北野武无感,二来我喜欢看散文是20年前的事了。
拿起它的原因是前两几天看了两本书,觉得看完有一种醍醐灌顶+吃了一堆苍蝇的别扭感,想看点轻松的。果然,是一本很舒服的书。感谢送书的人。
书说薄不薄,190多页,没有什么推荐序后记文献索引之类的。但是看的很快,一天也就读完了。
与我印象中的北野武不同,他的文字是平易的。没有什么艰深的表达,也没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像是他坐你面前,喝着小酒,聊他自己。他的感受,他的想法,他真实的自己。
我记忆中的北野武,就知道是个导演,没有看过他的电影,不知道他的风格。只记得两件事情,一件是他大骂日本现在的年轻人不思进取,只知道废宅,没有他们老一辈的这种拼搏精神;第二件是他骂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太难看,让他没脸见外国朋友。
第一件我认同一半,第二件我完全认同😂。
跟书里他说的观点一样,我也是有些认同,有些不认同。其实这才正常,只要是独立思考的,就不可能完全认同他人的全部观点,有不同,才能讨论。看完之后惊为天人,拜倒在脚下的,那叫信徒。
第一篇讲生死。作为一个他这个年纪的人,对如何生,如何死,从小到大的认识和变化。
人大概都一样,刚出生的时候,没有生死的概念,只是知道自己和身边的人是活着。即便知道“死”这个字,也不明白其具体的含义。直到身边有人死亡,才顿然发现,原来人死了,就真的再也见不到了。但是原来人死了,过些天,大家又都恢复到了原来的生活,甚至… 不说了。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该怎样活着。
北野武希望灿烂的活着,所以活的很用力,也很辛苦。
他说“如果我没有投身演艺事业,只过着平凡的人生,结婚生子,默默无闻地活着,默默无闻地死去,说不定会活的更轻松些呢。”
“就说天上的星星吧,从远隔数千光年的地球望过去,也是个美丽光辉的形象。”
“但那颗星星却在那里痛苦不堪。要知道,它正以几亿度的热量正在燃烧啊。而且它必须一直这么光辉下去,直至热量全部燃尽。”
PS. 恒星热量不会燃尽,只是坍缩或者爆炸,but anyway,领会精神。
“话虽这么说,但你这个家伙到底想选择哪种人生呢?
如果您这么问,我会这样回答: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以上是北野武的对“活”的看法。所以可以理解他为什么大骂日本年轻人的废宅文化。
对于“死”,他说
“那场车祸使我领悟到,命运这种东西不是自己的力量可以左右的。不论是什么样的命运在前面等着你,你都只能默默接受。
因此,如果被告知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个礼拜了,你也只会想‘噢,是吧’,你的生活还是一切照旧,每天晚上还是正常地喝老酒。“
我记得《死亡美学》中最终总结了一种生死观,”乐生安死“。努力的享受着活,平静的淡然的接受死。
人的一生要如何度过,要选择滚烫还是平淡的人生还是,要如何看待死亡,这是人生观。
人们老说三观重塑,能重塑人的人生观的东西,非是重大事件和重大变故不能为,怎么会是网上的一条花边新闻,一个视频做得到的?莫不是橡皮泥捏的三观?
第二篇讲教育。这篇讲的,于我就很难平常心看待。
教育这个东西,其实我觉得也是不能证伪的。你怎么能证明用这个方法教育出来的孩子,之后长大了就一定成才,另一种方法教育出来的就不行呢?你又不能把这个已经长成的孩子再返老还童一波然后用另一种方式再养一遍。
所以教育每个人,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理解,长出来的孩子,也不可能都完美。
不然我们反观我们自己,童年时候或多或少都受到点父母的霍霍,但有自我的修正。真正陷在父母错误教育中走不出来的人,还是少数。
北野武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看到这个真实的世界——人生而不平等。
人的天赋,资源禀赋都是不一样的。与其勉强的鼓励他去做他没有天赋的事情,不如及早跟他说你不是这块料,放弃吧。盲目地跟他说“你可以的,你一定能做到”是另一种方式的残忍。
人类社会是残忍而充满竞争的。教小朋友平和、友爱,友谊第一,就是在自欺欺人。这些被温暖包围出来的孩子进入到社会,会被社会的淤泥糊的满脸黑。
第三篇讲关系。讲的是人与朋友,与同事的关系。
引子是北野武的一个年轻时候的搭档,在北野武火了若干年后终于红了,一起上节目的时候,北野武表现出了特别的高兴。让人觉得,这种真心为朋友的成功而感到高兴的人真好。
北野武却坦言,自己能为他人的成功感到高兴,是因为自己已经不用再担心被别的艺人吃掉了。
依然,这是个残酷的世界。很多东西你有,我就不能有,我有,他就不能有。天天说自己高风亮节,不在乎名利,除非是真的有其他关心的事情,否则也只是虚伪而已。
竞争如此残酷,有人拼了命往上爬,有人在与人上床的时候还在写段子,这些人你再指望他在你成功的时候真心祝福,除非你对他无法构成威胁,否则就是你失了智,他失了心。
所以朋友,关系要纯粹,没有利益,不涉及交换。难得。
第四篇讲规矩。社会中人与人相处的模式。
“规矩”两个字,忘了是听谁讲的,归根结底是一个行为的界线,所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北野武说,“所谓规矩,从根本上考虑,其实就是为他人着想。”与人交往,如果你能替他人着想,就能让人待的自在。地铁上看见老弱病幼,如果你身体强健,你替他们着想,就会把座位让给他们。对待晚辈,能为他们着想,就能让他们放下紧张……
又讲现代人其实智力退化,因为电子时代,人们选择变多,做事更方便,反而不再动脑子思考。事情只讲究速度和效率,而不再打磨细节。只想接受肤浅的娱乐,而不愿意进行稍微深入一点的思考。
“各种程度的甜,都用一句‘好像蛮甜的’来打发掉,不做细致入微的表达。不去仔细推敲那些难以表达的内容,只是模模糊糊地说个大致,这种虚假的表达在如今的社会里已经泛滥成灾。”
“听听现在的流行歌曲里的那些唱词,简直令我不寒而栗。
什么‘因为有我在,所以请你放心’、什么‘你不用再害怕’、什么‘我会保护你的’,等等等等。
大受欢迎的基本都是这种无聊至极的歌词。写这种歌词的,难道以前都是做居委会干部的吗?”
哈哈哈哈,原谅我,再看一遍我还是觉得好笑。
最后一篇讲电影。北野武如何看到自己的事业。
我喜欢北野武讲的“拍自己喜欢的电影和喜欢自己拍的电影,不是一回事。”前一个,拍电影是一种手段,后一个,电影是一个结果。
如果电影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手段,就会看到各种不足而需要改进的地方。画家心里有幅风景,但笔下能否将它完全的表达出来呢?电影也是如此。其他也是如此。
就像我这篇文字,我心理可能已经飘过了一万字的吐槽,落在字面上,却可能不过寥寥几百字,最有趣的部分,可能被省略了。
而喜欢自己拍的电影,既然喜欢了,还能再改进吗?很多导演都说,最好的电影是“下一部”,总有没有说完的话,总有遗憾的镜头,怎么能全心的喜欢呢?这种不喜欢,就是进步的力量。
北野武说要创造新的东西,一样的东西,再拍几次,拍的会更加熟练,却会丧失灵性。所以要做不一样的东西,新的东西。
人不就是这样吗?如果一直做一样的东西,跟流水线有什么区别。卓别林不就是在说流水线把人异化成机器吗?一样的事情,一样的工作,就应该让机器来做,不然要机器做什么。
当然,现在的DD和ChatGPT,我上面的话都白说,那些不一样的事情,以后机器可能做的比人好。